11月30日上午,以“新使命,新視界,新動能”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盛大開幕。作為中國網絡視聽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陣容最強、被譽為行業“風向標”的年度盛會,該次大會聚集了眾多國內視聽行業頂尖人才,共同探討中國網絡視聽行業的新使命、新動能與未來藍景。
作為具有強大公信力以及傳播力的國家電視臺,在大力推進“智慧融媒體”建設的過程中,一直堅守國家主流媒體的責任與使命,把握國內輿論“主方向”。在會上,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袁正明作了題為《肩負新使命,共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的主旨演講,分享了主流媒體在新時代下需要一直肩負的重要職責。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袁正明
演講全文:
本次大會是黨的十九大之后中國網絡視聽行業的首次盛會,也是落實十九大精神、凝聚共識、共謀發展的一次盛會。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本屆大會的主題“新使命、新視界、新動能”充分體現了我們網絡視聽行業的新追求、新愿景、新面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一詞80次,提到網絡一詞9次,從文化興國強國的高度對互聯網的建設發展作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這些重要指示,為主流媒體和網絡視聽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央電視臺緊緊圍繞建設國際一流媒體旗艦的目標,以新聞為龍頭,以視頻為重點,以用戶為中心,實施移動優先創新驅動戰略,大屏帶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連受眾,打造“智慧融媒體”,初步形成“融機構、融機制、融產品”的融合發展格局,建成“多終端、多語種、多產品、多平臺、全覆蓋”的融合傳播體系,從“相加”邁向“相融”,取得顯著成效。其中,央視新聞新媒體用戶總數3.4億,央視網多終端全球覆蓋用戶10.7億。
作為國家電視臺,在大力推進融媒體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一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論技術手段如何更新,無論媒體形態如何變化,所有這一切融合創新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為了堅守國家主流媒體的責任,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主力軍、主陣地、主信源的作用,都是為了做好主題主線宣傳,傳播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講好中國故事。
一、創新主題主線宣傳,傳播主流聲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不斷完善提升重大時政報道統籌協調機制,統一調度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報道力量,協同發力,同頻共振,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
一是深化頭條工程。持續打造“新聞聯播頭條工程”,推進央視新媒體“首頁首屏首條”建設,并不斷向全網新媒體多平臺延伸,頭條置頂推送,24小時在線,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重要時政活動,努力做到“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
二是打造時政微視頻精品。以時政微視頻為重要抓手,小切口、高立意,發揮獨家視頻優勢,打造受眾喜聞樂見的時政微視頻精品,推出了《初心》《習近平為你描繪“新時代”》《公仆之路》等一批全網廣泛傳播的“現象級”微視頻作品,其中系列微視頻《初心》總閱讀量超12.36億,創全網時政微視頻傳播新紀錄。
三是建設央視新聞移動網。打造觀眾獲取權威信息的資訊平臺、專業記者直播的首發平臺、電視機構匯聚的共享平臺、用戶參與生產的交互平臺。目前入駐矩陣號已達216家,發起移動直播3655場,推出“十九大·此時此刻”移動直播117場,發揮了廣電的系統專業優勢,形成了主題主線報道的“國字號聯合艦隊”。
四是實現全媒體立體化“現象級”傳播。十九大前夕,中宣部組織指導,中央電視臺承擔制作的《將改革進行到底》等七部大型專題片,首次嘗試全媒體傳播設計,涵蓋電視、平面媒體、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等多個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每天整版刊登解說詞、刊發專稿,全國新聞網站和視頻網站在首頁頭條置頂推送,針對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平臺,在播前推出1分鐘預告片,播后推出4分鐘速覽片。僅央視新媒體多終端視頻播放量就達到12億次,騰訊等九個主要移動平臺短視頻播放量的前6位均被“十九大”主題短視頻占據。全媒體、立體化傳播引發強大的漣漪效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輿論場,為迎接黨的十九大營造了濃厚輿論氛圍。這是我們大家合力傳播的結果。
二、打造融媒體內容精品,弘揚主流價值
堅持內容建設為根本,建立重點節目融合制播模式,打通內容、頻道、臺網平臺,打造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現象級融媒體產品,“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一是打造傳統節日文化品牌,滋養中國精神。傳統節日是振奮中國精神、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的文化載體。以央視春晚這一“國家項目”和“新民俗”為核心,強化節日期間的內容創新,以中國文化精神為底色,用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唱響時代主旋律。面向年輕用戶,打造《@春晚》等融媒體衍生產品,大屏看春晚,小屏@春晚,伴隨中互動春晚,多屏互動延伸春晚舞臺,傳遞親情孝道、家國情懷。
二是打造文化節目標桿,傳承文化基因。堅持高品位、高品質、高品格,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朗讀者》等一大批文化類節目,通過設計開發多屏互動的融媒體產品,線上線下共同參與,引發全民文化熱潮,新的傳承方式讓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散發出獨特魅力。
三是打造融媒體公益平臺,擔當社會責任。依托首檔大型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臺網共建全媒體公益尋人平臺,推出“等著我在行動”網絡直播,聯合全國各類媒體以及公益組織等力量,并得到公安部與民政部的大力支持,形成良性循環的尋人生態系統,服務受眾需求,講述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弘揚正能量和核心價值觀,激勵人們向上向善。
四是打造《中國輿論場》,凝聚社會共識。中文國際頻道與央視網一體發力、融合創新,推出國內首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對70萬個采集點和3500萬個賬號的互聯網海量數據進行抓取分析,創新推出“中國輿論場指數”,創造性地引入“在線觀眾席”,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觀眾與嘉賓充分互動,通過融媒體方式帶動全民參與話題討論,實現“最新輿情、最熱話題、明辨是非、凝聚共識”的傳播宗旨。
三、建設外宣旗艦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國際電視臺開播的賀信指示精神,將“全面貼近受眾,實施融合傳播”貫穿于外宣旗艦媒體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建設的全過程,堅持移動優先、重在社交,拓展新興媒體對外傳播渠道,形成內外一體、協調聯動、差異互補的海外融合傳播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一是外宣旗艦媒體實施融合傳播。中國國際電視臺剛一成立,就形成6個電視頻道、3個海外分臺、1個視頻通訊社和新媒體集群的融合結構。今年10月10日,建成啟用融媒中心,全天候提供適應電視、移動網、客戶端、社交媒體、視頻通訊社等多渠道、多形態傳播的新聞內容和產品。在十九大報道中,新媒體總發稿4119條,總閱讀量超過3.7億,總獨立用戶訪問量2.8億。
二是發揮視頻新聞發稿平臺優勢。國際視通的視頻新聞發稿體系覆蓋亞太、歐洲、美洲和非洲的主流電視臺/頻道及網絡平臺。十九大報道中,國際視通對外發布的314條素材被BBC、CNN、半島電視臺等76個國家/地區的717家境外電視臺/頻道使用6381次,采用率為100%,有效放大了中國聲音。
三是拓展海外社交平臺。中國國際電視臺新媒體全球活躍粉絲數超8570萬,總閱讀量超16億,優兔平臺主賬號全球點擊量突破3億次。央視網在海外社交平臺運營的“CCTV”和“熊貓頻道”系列賬號總粉絲量也超過6335萬。
四是打造特色外宣品牌。熊貓頻道以熊貓為原點,將24小時網絡直播延展到中國的珍稀動物和世界文化遺產,從熊貓走向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展示多姿多彩的美麗中國,多平臺累計瀏覽量超47.1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一個名叫“奇一”的大熊貓抱飼養員大腿的視頻,通過海外社交平臺發布后,瀏覽量超過10億次,被包括BBC、NBC等50多家境外媒體和網站轉發。
傳播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主流媒體所肩負的重要職責,也是網絡視聽行業的共同使命。中央電視臺愿意攜手全國廣電機構和網絡視聽媒體,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加大融合發展和媒體合作的廣度深度,共同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奏響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網絡視聽“大合唱”。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