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06
“奮進新時代、歡度幸福年”,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后的首個春晚,201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圍繞守正創新、技術突破、融合傳播的創作思路,為全球華人獻上了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總臺旗下的央視、央廣、國廣充分發揮了各頻道、頻率、新媒體平臺的集群優勢,在多樣態、多終端、立體式、全覆蓋的全媒體融合傳播模式下,2019年春晚的海內外收視觀眾總規模達到11.73億人,整體美譽度達到96.98%,創下跨媒體收視傳播新紀錄。
今年春晚的最大亮點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視聽效果,“科技春晚”當之無愧。在四個多小時的播出過程中,首次全方位運用了4K、5G、VR、AR、AI等新技術,實現了N屏協同傳播戰略,充分滿足了觀眾的收視需要,移動端收視出現井噴效應,通過新媒體直播和點播收看的用戶規模達到5.17億人,視頻播放總量達247億次。新媒體互動人次同樣創出歷史新高,紅包互動超過208億次。
新時代,需要新的傳播范式,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做好輿論引導,思想引領。中央媒體擔負著促進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責任。在當好守門人、種好責任田、守好主陣地的要求下,內容生產更要緊扣時代脈搏,引領發展導向。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通過流程優化、平臺整合,實現了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了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不僅在節目內容方面精彩紛呈、掌聲如雷。在宣傳黨的經濟路線、貫徹黨的經濟方針、傳播黨的經濟政策方面也做出了可圈可點的生動實踐。
2018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順利落下帷幕。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實際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是對供給側產業結構的調整。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永續的支持經濟增長,這就要求市場在運行過程中具有“新陳代謝”的調節功能,淘汰落后產業,發展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我國經濟經過長期的高速增長,現在已進入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化階段,這個階段中產能出現嚴重過剩,房地產泡沫正在形成,新舊動能轉換出現空檔期,傳統制造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已很難支撐經濟的持續增長。政府近年來陸續提出了去產能化、防范金融風險、新舊動能轉換、生態文明改革等諸多的措施和政策。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傳統產業已經很難繼續支持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新的血液和活力。
那么,未來幾年能夠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三大產業會支持中國,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服務業、三是現代制造業,要加快推動結構調整,加速國家對這些產業的扶持和推動。巧合的是在2019年春晚中,無論是三個分會場的選定,還是春晚現場的節目內容,舞臺元素等都從另一個層面印證了這個觀點。無疑,春晚已成為解讀中國經濟趨勢的一個極佳切入點。
一、春晚展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有可為的無限潛力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強調,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已是世界各國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重點。
深圳是2019年春晚的分會場之一。創新,是深圳的基因,這里培育和聚集了大批的信息產業、科技產業、制造產業。深圳分會場以天地為幕、光影作畫,強調創新驅動、科技領航,充滿科技感的主舞臺與后方43棟樓宇燈光秀融為一體,勾勒出“未來城市”的嶄新模樣。深圳的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也紛紛亮劍,來自比亞迪的云軌、云巴自由穿梭,演繹了未來城市的生活場景;舞臺現場的“柔樹”和舞蹈演員身著的“柔衣”,都由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特制,充滿科技元素和藝術感;一首耳熟能詳的《朋友》響起,40只五彩鳳凰以優雅的姿態在舞臺上空翱翔,這是由哈工大(深圳)師生團隊自主研制的仿生撲翼飛行機器人;優必選自主研發的Walker機器人驚艷亮相,與明星和舞蹈演員同臺共舞……
深圳分會場的每一個節目、每一處細節都貫穿了科技元素,“中國智造”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的力量。特別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把國內首次通過5G傳輸4K超高清信號的試點放在了深圳分會場。這些縮影都充分體現了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產業領域中的雄厚實力。正如春晚主持人所言,“科技改變生活已經從奢侈的想象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日常”。深圳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正日益成為影響全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二、春晚描繪出現代制造業催人奮進的宏偉藍圖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的2019年七項重點工作任務中,第一條就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凸顯了國家對于發展制造業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態度。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全球門類最齊全、最獨立、最完整的制造體系,具備扎實的制造業基礎。中國在航空航天工業、大型水電機組、高鐵裝備制造、核電裝備制造、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制造、現在船舶制造和海洋裝備制造等領域內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華為、中興的5G和移動終端技術,海爾、格力的智能家電制造技術等一批中國傳統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品牌,已名揚海內外,獲得全世界的關注。
作為春晚的另一個分會場,長春是共和國制造業的搖籃,一汽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研發和制造基地。2017年7月,國務院部署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長春成為首批試點示范城市。這意味著,長春將由“傳統制造”全面走向“現代智能制造”。汽車制造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等眾多現代化制造產業項目紛紛落地長春。
在2019年春晚的“長春8分鐘”里,晶瑩的冰雪、大紅的燈籠、熱鬧的秧歌這些傳統元素與奔馳的高鐵、飛濺的鋼花、整齊劃一的機械手臂,以及一汽集團的汽車文化,汽車特技、汽車爬樓,汽車機器人完美融合全方位展示,在收獲了全國觀眾點贊的同時,也充分展現出了現代化制造基地的肌肉和魅力。特別是由劉燁和白宇演唱的歌曲《時代號子》氣勢恢宏,豪情萬丈!把長春這座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崛起奮進、聚力創新和振興發展,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振奮。這也充分體現了長春和一汽在“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中的使命擔當。
不僅是長春分會場,現代制造業的身影遍布了春晚的多個環節。“復興號”高速列車是春晚舞臺上最受歡迎的嘉賓,不僅幾次出現在主持人的臺詞里,還在小品《站臺》、公益廣告《美麗中國幸福年》里鋒芒畢露。整個春運期間,數以億計的旅客通過鐵路返鄉,“復興號”不僅是中國制造的名片,也成為中國速度的最好代言。郭淑珍、李光羲、胡松華等十幾位平均年齡82歲的老一輩藝術家們聯袂演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感人至深,背景畫面里中國航天、中國航母、中國大飛機、中國高鐵、中國機場……這些大國重器集體亮相,讓所有觀眾熱血沸騰!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挖掘經濟發展新動能,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現代制造業的身影在春晚中的不斷出現,是對過去所取得成績的總結,也是對未來中國經濟產業布局趨勢的指引。
三、春晚勾畫出現代服務業生機勃勃的廣闊前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作為2019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能力。
我國擁有14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單體市場之一,中產階級比重不斷提高,消費不斷升級。無論哪種服務業在中國都會有巨大的前途和市場,現在和將來的很長一個階段里,國內市場對于現代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將是巨大的。現代服務業是一種現代化的、建立在信息技術上的服務業,是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結合的產物,智能設備,尤其是手機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的絕對主角。未來,消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精神服務業等都將支持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旅游業是最具有現代服務業特征的集成行業,它的服務內容涵蓋了電子商務、信息通訊、餐飲住宿、交通運輸、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在內的多個行業。作為2019年春晚分會場的江西是旅游接待大省,2018年江西省旅游產業累計接待總人數6.9億人次,同比增長19.7%;旅游總收入8145.1億元,同比增長26.6%。
今年春晚的江西分會場將革命老區的紅色傳承和井岡山的綠色資源展現得淋漓盡致,將極具本土特色的民歌、板凳龍、陶瓷、茶、泛舟、梯田等多個元素融合在一起,江西畫卷精彩呈現。春晚播出后,許多家庭攜親帶友,特意選擇來井岡山旅游,和革命圣地、和春晚舞臺來個親密接觸。據井岡山管理局旅游管理處統計,春節前4天累計接待游客6.91萬人次。
此外,在今年的春晚語言類節目中,多次都出現了現代服務業的身影,賈玲、張小斐扮演家政保潔員,喬杉化身快遞員,沈騰出演房屋中介,紹峰變身代駕等,這些職業都是現代經濟一線的參與者和建設者。都是現代服務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品《站臺》中王自健的妻子使用手機支付,給父母轉賬、發紅包等等,則體現出現代服務業不斷升級所帶來的便利。除上述節目內容中的呈現以外,春晚前后的廣告中依舊出現了很多服務業企業的身影,有提供短視頻社交服務的抖音和快手;有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的百度APP;有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BOSS直聘;有提供在線購物服務的淘寶、京東、拼多多;有提供居間服務的貝殼APP;有提供通信服務的中國電信;還有提供物流服務的郵政EMS快遞服務等。
各種現代化服務業的身影齊聚2019春晚舞臺,一方面說明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正處蓬勃之時,未來潛力巨大。另一方面則說明支撐中國經濟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也在日漸成型。
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經落下帷幕,經濟改革再出發的號角也已吹響。中國經濟正進入關鍵的調整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中央媒體應該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的重要變化,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加強傳播手段和方法的創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